产品介绍
本试剂盒用碱裂解法从培养菌中提取质粒 DNA,采用独特的溶液配方和内毒素清除试剂,只需要几次简单离心去除蛋白质、多糖、内毒素、RNA 等杂质,获得高质量的质粒 DNA。纯化 DNA 的 OD260/280 通常在 1.8 左右,得到的质粒可直接应用于细胞转染甚至动物体内实验等对 DNA 纯度要求很高的工作中。纯化后期过程均在Eppendorf 管中操作,方法简单,不需特殊设备,无需过柱,不用酚氯仿抽提;基本可完全回收细菌裂解释放出的质粒,不必担心质粒 DNA 的丢失。本方法提取纯化质粒DNA,对质粒损伤小,即使是 10kb 甚至 100kb 以上的大型质粒或超大型 BAC/PAC 质粒,只要碱裂解法能够提取,就可以有效纯化。
注意事项
1.第一次使用时,将试剂盒所带全部的 RNase A 加入溶液 P1 后(终浓度 100ug/ml)置于 4℃保存。如果溶液 P1 中 RNase A 失活,提取的质粒可能会混杂有微量 RNA残留,在溶液 P1 中补加 RNase A 即可。
2.内毒素清除剂在 4℃可保存一个月,如果要长期保存,建议保存在-20℃。
3.环境温度低时溶液 P2 中 SDS 可能会析出出现浑浊或者沉淀,可在 37℃水浴加热几分钟,即可恢复澄清,不要剧烈摇晃,以免形成过量的泡沫。
4.提取的质粒量与细菌培养浓度、质粒拷贝数等因素有关。如果所提质粒为低拷贝质粒或大于 10kb 的大质粒,应加大菌体使用量,同时按比例增加 P1、P2、PIII 的用量。
5.提取大质粒时操作动作要轻柔,应该使用剪大了开口的吸头,防止机械剪切对 DNA的损坏。
6.DNA 沉淀液沉淀离心后,可能看不到明显沉淀。如未见沉淀,担心 DNA 丢失,可保留上清液,待完成全部操作后电泳鉴定,以确定是否获得终产物(数百微克 DNA离心沉淀在管的侧壁上,可能无法看到明显团块)。
7.得到的质粒 DNA 可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浓度与纯度。OD260值为 1 相当于大约 50μg/ml DNA。电泳可能为单一条带,也可能为 2 条或者多条 DNA条带,这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超螺旋构象质粒泳动位置不一造成,与提取物培养时间长短、提取时操作剧烈程度等有关。本公司产品正常操作情况下基本超螺旋可以超过 95%。
保存条件
按照产品内容指示温度存放各成份,储存 18 个月不影响使用效果。
Beijing CHEJETER Technology Co.,Ltd.
Tel:010-82700004
Wed:www.cjt-bio.com
E-mail:finance@cjt-bio.com
质粒大量提取试剂盒说明书
产品信息
产品名称 | 产品货号 | 规格 | ||
质粒大量提取试剂盒 | HT22210 | 20T |
产品简介
本试剂盒用碱裂解法从培养菌中提取质粒 DNA ,采用独特的溶液配方和内毒素清除试剂,只需要几次简单离心去除蛋白质、多糖、内毒素、RNA 等杂质, 获得高质量的质粒 DNA 。纯化 DNA 的 OD260/280 通常在 1.8 左右,得到的质 粒可直接应用于细胞转染甚至动物体内实验等对 DNA 纯度要求很高的工作中。 纯化后期过程均在 Eppendorf 管中操作,方法简单,不需特殊设备,无需过柱, 不用酚氯仿抽提;基本可完全回收细菌裂解释放出的质粒,不必担心质粒 DNA 的丢失。本方法提取纯化质粒 DNA,对质粒损伤小,即使是 10kb 甚至 100kb 以 上的大型质粒或超大型 BAC/PAC 质粒,只要碱裂解法能够提取,就可以有效纯化。
产品内容
组成 | 保存 | HT22210 |
RNaseA(10mg/ml) | -20℃ | 1.3mL |
溶液 P1 | 室温 | 130mL |
溶液 P2 | 室温 | 100mL |
溶液 PIII | 室温 | 100mL |
杂质清除剂 A | 室温 | 3mL |
杂质清除剂 B | 室温 | 30mL |
内毒素清除剂 | -20℃ | 10mL |
DNA 溶解液 | 室温 | 10mL |
产品特色
· 不需要使用有毒的苯酚,氯仿等试剂,也不需要乙醇沉淀。快速、 方便、从 100- 140 ml 大肠杆菌 LB 培养液中,可快速提取 0.2-0.5mg 纯净的高拷贝质粒DNA ,提取率达 80-90 %。
· 获得的质粒产量高,超螺旋比例高,纯度好,可直接用于酶切、转化、PCR、体外转录、测序等各种分子生物学实验。
· 内毒素含量极低(<0. 1 EU/μg DNA),可直接应用于细胞转染。
使用方法
(自备试剂:异丙醇、70%乙醇 将 RNase A 全部加入溶液 P1 中,混匀,使用后置于 2-8℃ 保存。)
1.取过夜培养菌<140ml 菌液,装入合适的离心瓶中,4,500~6,000xg 于 4℃离心10 min 沉淀菌体,完全弃除上清。
2.加入 5ml 溶液 P1,充分混悬震荡菌体沉淀,使其完全分散开,至无絮块存在。细菌悬液移入 50ml 离心管中,室温放置 3~5 min。
3.加入 5ml 溶液 P2 ,轻轻颠倒离心管 6~8 次,室温放置 5 min ,使细菌完全裂解,溶液透明。
4.加 5ml 溶液 PIII ,立即颠倒离心管 6~8 次,充分混匀,至白色絮状物产生。冰上放置 5- 10min。
5.上述裂解液于 4℃ 12,000~ 16,000xg 离心 15 min ,小心吸出上清,移入新的 50ml 离心管中。
6.加入 10ml 异丙醇,颠倒离心管,充分混匀(可选:室温放置 10 min)。
7.于 4℃ 12,000~ 16,000xg 离心 10 min,小心弃去上清,倒置轻轻沥干残余液体,加入 3-5ml 70%乙醇漂洗一遍,最高速离心 5 min ,弃上清,晾干沉淀。
8.加入 1.4ml 溶液 P1 完全溶解沉淀团块(可用宽口吸管轻轻吹打辅助溶解)。移入新的 1.5ml 离心管中,60℃水浴放置 10~20 min。
9.最高速离心 2 min ,取上清转入 2 个新的 1.5ml 离心管中(每个 700μl)。每管加入 55μl 杂质清除液 A ,颠倒充分混匀。
10.加入约 0. 1 体积(约 80μl)冰预冷的内毒素清除剂,颠倒旋转 7- 10 次(30 秒 左右)充分混匀,冰浴或者冰上放置≥10 min ,中间偶尔颠倒混匀几次。内毒素清除剂加入上清后,上清会变得浑浊,但是冰浴后应恢复清亮。
11.37℃水浴,溶液又会变为浑浊,颠倒混匀后 37℃温育 5 min。
12.室温 16,000xg 离心 5- 10 min 分相(温度低时,内毒素清除剂无法分相,因此必须至少 20℃以上室温离心)。
13.溶液必须分为上下两相,否则应重复步骤 10- 11 。上层水相含 DNA ,下层油状相含内毒素和其它杂质。将含 DNA 的上层水相转移到新管(注意不要吸到油状层),弃油状层。
14.可选步骤: 根据对内毒素指标的要求重复抽提 1-2 次,即重复步骤 9- 12 一 两次,该步骤可以提高纯度,但是会损失一定量的质粒 DNA ,请根据具体需要选择使用。
15.将上一步所得上层水相中加入等体积杂质清除液 B(约 750μl),轻柔混匀后 冰上放置 10~30 min,4℃ 16,000xg 离心 10 min,弃上清(注意不要丢失 DNA), 轻轻加入 1ml 70%乙醇洗涤,离心弃上清,室温倒置晾干 5~ 10 min 使乙醇完全挥发。
16.加适量 DNA 溶解液(200~500μl)溶解沉淀(可在 37℃水浴中振荡以辅助 溶解)。要注意很多质粒 DNA 可能附着在离心管侧壁上,即使看不见,也应该充分吹打侧壁溶解回收质粒 DNA。
注意事项
1. 第一次使用时 ,将试剂盒所带全部的 RNase A 加入溶液 P1 后(终浓度 100ug/ml)置于 4℃保存。如果溶液 P1 中 RNase A 失活,提取的质粒可能会混杂有微量 RNA 残留,在溶液 P1 中补加 RNase A 即可。
2. 内毒素清除剂在 4℃可保存一个月,如果要长期保存,建议保存在-20℃。
3.环境温度低时溶液 P2 中 SDS 可能会析出出现浑浊或者沉淀,可在 37℃水浴加热几分钟,即可恢复澄清,不要剧烈摇晃,以免形成过量的泡沫。
4.提取的质粒量与细菌培养浓度、质粒拷贝数等因素有关。如果所提质粒为低拷 贝质粒或大于 10kb 的大质粒,应加大菌体使用量,同时按比例增加 P1、P2、PIII 的用量。
5.提取大质粒时操作动作要轻柔,应该使用剪大了开口的吸头,防止机械剪切对DNA 的损坏。
6.DNA 沉淀液沉淀离心后,可能看不到明显沉淀。如未见沉淀,担心 DNA 丢 失,可保留上清液,待完成全部操作后电泳鉴定,以确定是否获得终产物(数百微克 DNA 离心沉淀在管的侧壁上,可能无法看到明显团块)。
7.得到的质粒 DNA 可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浓度与纯度。 OD260 值为 1 相当于大约 50μg/ml DNA 。电泳可能为单一条带,也可能为 2 条或者多条 DNA 条带,这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超螺旋构象质粒泳动位置不一造成,与提取物培养时间长短、提取时操作剧烈程度等有关。本公司产品正常操作情况下基本超螺旋可以超过 95%。
保存条件
按照产品内容指示温度存放各成份,储存 18 个月不影响使用效果。
1.本产品仅供科研使用。请勿用于医药、临床诊断或治疗,食品及化妆品等用途。请勿存放于普通住宅区。
2.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,请穿好实验服并佩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操作。
3.实验结果可由多种因素影响,相关处理只限于产品本身,不涉及其他赔偿。
暂时没有相关论文及文献,热烈欢迎各位同学大佬前来投稿,提交论文申请论文奖励。
奖励详情:请联系区域销售经理